您现在的位置:心理健康知识 >子女成长 > 正文
剪断“脐带”的痛 ——心理健康辅导员个案分析报告
【摘要】
E速生存时代,万物高速运转,物质极其丰富,竞争空前激烈,这些给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带来极大冲击。步入初二,魏某随着生理的发育进入心理的“暴风骤雨”期。一向乖巧温顺的“小绵羊”摇身变为一只桀骜不驯的“家庭怪兽”,父母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本文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尝试解读辅导对象魏某种种不可思议的巨变背后的谜底,以期引导其走出困境,走向情绪稳定、心智成熟。
【关键词】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一)一般资料和成长历程
魏某,15岁女生,就读我校8年级。家中6口人,除了其外祖父母(因为其父亲是上门女婿)和父母,上有一姐。姐姐比她大4岁,但有先天智障伴轻度身体残疾,没有能力接受任何学校教育。因为其姐的生理状况,才有了魏某的诞生。
魏某身体健康,体貌端正秀丽,小学时乖巧伶俐,加上成绩优秀,十分讨人喜欢。由于姐姐的智障残障,全家自然把家庭的未来寄托在魏某身上,可谓“万千宠爱集一身”。家庭中的绝对中心,学校里的老师宠儿,这使得魏某渐渐形成“自我中心主义”,无形滋生“骄娇”二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尤其在女生中人缘不是太好,魏某便发展了部分男生朋友。
进入初一,语数英打头阵,魏某由于小学底子硬,学习习惯良好,成绩依然领先。她性格活泼,积极参加校内活动,譬如元旦汇演、红会知识竞赛等,为班级增光添彩,深得老师欣赏,父母对之期待也水涨船高。另一方面,魏某自感“众星捧月”,自我膨胀得更加厉害,对其他同学颇有“居高临下”之势,难免让人敬而远之。
进入初二,由于生理的发育,魏某出落成亭亭少女。相继有其他班级或年级男孩递送小纸条、赠送小礼物,由于被女孩们普遍排斥,魏某为了补偿伙伴关系的缺憾,与男孩们打得火热,尤其与初三一名叫“刚”的男孩走得很近。
青春期,本来就是孩子的心灵“风暴期”。青少年随着自我认知的加深,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分化,内心的原有规则会被打乱,重新建立一套新的内心秩序系统。这个重建过程因人而已,有些孩子持续时间不长,日常行为变化不明显。有些孩子会历经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变成一个青春期小怪兽,伤人伤己。
魏某显然属于后者。初二下半学期,由于她把过多精力投放在人际关系的维持和经营上,势必造成学习上投入不足,渐渐显得力不从心,成绩一落千丈。老师由起初的提醒升级为批评,父母由本来的溺宠变脸为训斥。心理的“脐带”被生生剪断了,魏某变得很情绪化,感觉周围人都在嘲笑她。她像一只愤怒的刺猬,动辄刺痛他人。
(二)辅导对象自述
辅导对象主述:时常烦躁、情绪不稳、好猜疑、离群感、孤独感、怨恨父母老师
个人陈述:我恨班上那些长舌的女生,如果不是他们乱指乱说,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老师不会频频找我麻烦,更不会认为我是在“早恋”。
我的成绩下降这么多,主要是因为增加了物理学科,对此我完全没有兴趣,听课很吃力,作业中不会做的题又无人商量(她指班上女生不喜欢她,不愿意跟她一起讨论问题),于是不会做的题常常留白,长期下来疑问越积越多,积重难返。其他学科我也有努力学啊,可是初二的知识好像难很多,有时候我就是无法静下心来思考。
爸爸妈妈现在也变得很讨厌,天天唠叨我的学习,还反复叮嘱我不要乱搞男女关系。这很伤我的自尊,其实我只是和男生比较聊得来而已。可现在我最亲的人也背离我、抛弃我了,我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愤怒,觉得看谁都不顺眼。
(三)辅导员观察和他人反映
与魏某的多次交谈,发现其思维正常,言辞清晰,语速较快,情绪有时低落有时高涨,说到激动处委屈地哭了出来。
与其父母沟通时得知,魏某在家变得脾气暴躁,一提学习或与男生交往的事,她就甩上门把自己关进房间,有时还闹“绝食”运动,弄得父母又担心又无措。
任课老师反映,魏某上课常常出神,有时显得心不在焉,近期作业质量堪忧。
周围同学反映,魏某脾气古怪,比初一时更难相处,对他人要么大呼小叫,要么不理不睬。
二、案例评估与分析
通过对魏某的多次交谈与一段时间的观察,可以判断她的青春期反应特别激烈。“人生活在不同的现实中,一是内心现实,二是客观现实。心理现实基本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一些主观建构。”①魏某总以自己的蓝本来观察别人的内心,她的内心现实与客观现实差距较大,故自负和自闭心理同时存在。这与她从小一贯优秀,进而处处得宠,以及家庭“唯她独尊”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家庭教养对性格养成至关重要,在短时间之内很难改变。魏某的“以自我为中心”在小学就已形成,只不过小学同学自我意识不那么强烈,人际矛盾并不明显。到了初中,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加深,价值观趋向明确,交友追求“志同道合”,魏某的自负阻碍了她扩大交际圈,她似乎游离在班集体之外。“那种老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感觉,往往会让正常的人也变得不正常起来。”②
学业方面,初二增加了物理学科,对以记忆能力见长的魏某是个挑战,因其理性推理能力与逻辑思辨能力一般,学业上的优越感顿时尽失。
此时出现的人际困惑使她倍感孤独,接受其他男孩的小纸条、小礼物,纯粹是出于虚荣和补偿心理,她急于想证明自己不是既没人喜欢也没有朋友的“怪咖”。然而青春期的孩子很难把握男女生交往的合适度,一来二往,终于被别人误解为“早恋”。
学习上优越感丧失,人际交往遭遇巨大困扰,老师频频“找麻烦”,父母一堆“恨铁不成钢”的迁怒,这一切让处于青春期的魏某“全面崩溃”。
三、辅导方法与过程
(一)辅导目标:旨在帮助魏某改善情绪状态和人际关系,重塑学习动机,保持良好心境,培养良好行为,形成健全人格。
(二)辅导方法:1、认知情绪疗法:针对魏某自负、人际关系混乱等情况,通过谈话法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学会理解、包容、接纳他人,尤其对其自认为的同学的“嘲笑”,老师的“非难”,父母的“苛责”有全新的认知。2、宣泄法:启发魏某将内心的委屈和苦闷尽情倾诉,建议其多主动接近班上女同学,从边缘走进圈内;适当拉开与男生差距,不让别人有误会的机会。3、环境熏陶法:建议家长调低对其学习的期望,更多关注其内心的成长;建议任课老师课堂上给予更多关注,让其通过努力重新找回学习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辅导方案与过程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我几次邀请魏某的父母前来学校沟通:商定首先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必要时父母可以考虑在校外租房陪读,缓解其在宿舍内时时感到的被排斥感,也可以预防因情绪过激而导致的潜在危险。
同时,我每周两到三次找魏某谈心,主要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提高认识,建立正确的交友观、价值观,改善情绪状态和人际关系,学会正确归因;引导其重新认识数学、物理的学科差异与特点,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习动机,懂得及时求助才是学习的捷径。
(四)辅导效果评估
经过将近一学期的辅导,魏某的偏差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魏某端正了学习态度,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从学期初的班级下游追到了中等偏上,学习自信基本找回来了,考试焦虑烦躁感基本消失,能坦然接受自己当前的成绩。
2、人际交往好转。由于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知和接纳,魏某收敛了自己的锋芒,与女生的关系明显改善。至学期末,与班上另外三个女生结成了比较“铁”的关系。课后经常一起聊天,周末也有共同活动。这种同伴亲密关系的建立,使得魏某拉大了与男生交往的距离,所谓的“早恋”现象自然消失。
3、思维变得开阔,心态趋于平和。魏某看待问题不再喜欢钻“牛角尖”,对周围女生的猜疑心减少,整个人变得随和许多。
4、亲子关系得到改善。通过前阶段的配合教育,魏某父母也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对女儿身心变化显得过于焦虑纠结,“爱之深,恨之切”,差点将孩子一巴掌拍扁。如今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甘心等待,反而让亲子关系从缓和走向和谐。
四、总结
德国教育学家赫乐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从本案例的实践中,我认识到育人的关键是“心灵感化”。作为心理辅导员,眼中看到的是那个被剪断了心灵“脐带”的“社会婴儿”。青春期躁动也好,不安也罢,毕竟是个体转型期的一种特征。个体成长需要挣脱原有的生活框架,重建新的生活模型。从这个意义上说,躁动就是动力。在躁动不安中隐藏着发展的锐气和生命的和谐,正如我们爱唱的那首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③
【参考文献】
1李子勋《幸福从心开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5月
2李维榕《为家庭疗伤》希望出版社2010年1月
3李子勋《心灵飞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