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心理健康知识 >压力疏导 > 正文
全民心理健康服务的春天还要多久
近期一则《10部委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让朋友圈一片惊呼:心理健康服务的春天来了!其实欣喜之余,我们不得不警惕仅凭国家层面“重视”和心理工作者的一腔热血,恐怕迎来的不是春天,而是倒春寒。没有层层真重视、抓落实,没有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真材实料,没有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解和接纳,最重要的是没有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断层的接续,这个春天即使来了,也未必意味着秋的收获。
说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接纳,这任务看似简单却任重道远。回顾自己的咨询案例,每一个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来访者,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个问题家庭,一段段在幼年、童年、青少年时期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痛苦的成长经历,这些被内化的家庭影响和痛苦经历在成年后如梦魇般如影随形,让人堕入“精神炼狱”无力脱身。看过《虎妈猫爸》的人,或许都不会忘记赵薇饰演的毕胜男成年后一次次在噩梦中警醒,在毕大千逼外孙女背“必胜诀”时,痛心哭诉自己的童年噩梦。我们无意指责每一位父母,因为没有父母不“爱”子女,虽然他们在教养时也会夹杂着自己负面情绪的宣泄,也会将自己无力完成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也会以此对抗人生最基本也最原始的恐惧——死亡的恐惧。
说到对死亡的恐惧,不得不再提到它的种种变形,例如繁衍,例如苦苦追寻人生的意义。繁衍刚才已经略谈,对于人生的意义,可能最常见的就是找一个自己演绎最好的身份加以认同。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是谁?”“成功人士”可能会回答,我是某某上市公司的CEO、某某单位的领导。“名人”可能会“低调”的说出自己的名字。假如你对他们说那些都不是你,只是你的职业、你的代号,抛去这些你是谁?他们或许将无言以对。因为他们早已将自己认同于某个身份,因此才可能有南京万达茂女总经理徐毓遗憾的一跳,在那一瞬间,她或许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这些基本身份,更别提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我”的存在,只记得自己是一个项目负责人。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清楚的回答“我是谁”、“我最想要的是什么”、“我能为之做什么”、“我现在最该做的事什么”,能够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做起,知所先后,不舍本求末,或许我们就不再需要如此迫切的渴望这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