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心理健康知识 >子女成长 > 正文
孩子叛逆,家长怎么办?
叛逆是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有了这种心理的孩子,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本能地任性胡来、我行我素,根本就不辨是非、不识好歹,只要有悖自己的意识,就要对抗,这就是叛逆性格的行为逻辑。
一般而言,叛逆是孩子生命周期发展的必经阶段。对叛逆的孩子,不主张使用强压的做法。这种做法,虽然能显示妈妈的威风,却会在孩子的心里造成更大的阴影,从而激起孩子更甚的叛逆心理。要消除的孩子的逆反心理,妈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与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
有些妈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应该听妈妈的,他们习惯于对孩子居高临下,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要求孩子对自己唯命是从,孩子稍有些不顺从,稍有些异议,便采取高压政策把孩子的嘴堵上。但是这些妈妈忘了,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他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简单地服从和遵守妈妈的命令,当他认为自己对的时候,他会坚持己见,当他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妈妈公平待遇的时候他会逆反。因此,要想减少孩子逆反行为的发生,妈妈必须改变原有的做法,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像对待朋友一样与孩子沟通交流。
2.冷静处理孩子的逆反行为。
孩子小时候都比较淘气的,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又哭又闹。妈妈就十分心烦,很想打孩子一顿。但是,妈妈如能在关键时刻克制住自己。扔下孩子一个人哭闹。过一会儿,等孩子一个人哭闹得没意思了,妈妈的气也消了。妈妈再回过头来跟香香讲道理。上小学的孩子一般不太懂得控制自己,当他对大人的管教不服气时,他可能会情绪比较激动,可能会冲大人发脾气,可能会有过激的言语和行动,这时妈妈千万不要跟着孩子一起急,要想办法控制住孩子的情绪,可以先把事情暂时放一放,让孩子看一会儿动画片,出去与小朋友玩一会儿,或者呆在房间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孩子的气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等到孩子心平气和之后再来和他说道理。
3.批评孩子要把握好分寸。
要想减少孩子的对立情绪,妈妈不能滥用批评,批评孩子前先要弄清事情的原委;批评孩子时要分清场合,不要当众尤其是当着孩子同学和朋友的面批评孩子;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要贬低孩子的人格;批评孩子时要考虑到孩子的情绪,要选择孩子心情比较好的时候,不要在孩子心情烦躁的时候对他说三道四。最后有一点很重要,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对孩子要多些表扬少些责怪,要经常想想孩子的长处,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找寻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平时受到的表扬和鼓励多了,犯了错误也会更容易接受妈妈的批评。
4.要多多理解孩子。
小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说他好像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妈妈很费劲地教他,甚至爷爷奶奶一起上,效果还是不理想。如果折腾急了,他就开始耍无赖。你让他做什么他就不做,不让他做他非做。妈妈和他交流以后当时好一点,但是过不了几天又不行了。后来,妈妈参加了一个家庭教育讲座,才明白自己没有理解小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而是按照自己的观点强行施加给孩子,才造成这样的局面的。所谓理解万岁,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渴望妈妈不仅能照料自己的日常起居,而且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的逆反就是由于得不到妈妈的理解而造成的。一个好的倾听者往往比一个雄辩的批评家更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逆反问题。在充分了解了孩子所思所想之后,妈妈可以对孩子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和判断进行修正,可以明确地指出他的哪些想法和判断是不对的,是妈妈不能同意和接受的,但在否定孩子的同时,妈妈也有必要表达出对他的充分理解,孩子如果感觉妈妈态度是和蔼可亲的,是能够理解自己的,是能够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的,他自然也会乐于接受妈妈的意见,而不会再与妈妈对着干了。
5.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有些妈妈没有给孩子做好表率,夫妻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在家里经常口角不断,遇到事情不懂得协商解决,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为了一点点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无休止地大吵大闹。孩子眼里平时对大人的这些做法看多了,他就自然会受到影响,自然就会跟着大人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逆反的习惯。因此,为了使小学孩子更服管教,做妈妈的必须首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是否给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是否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要求孩子做到的妈妈自己有没有做到。
初中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独立行事。为此,不少孩子和家长关系紧张。学会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让他们能在健康的状态下学习、成长,无疑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附)逆反归因
逆反期孩子中最常见的现象。现今,处于逆反期的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非常多。仔细分析发现,逆反现象表现在孩子身上,原因出之于父母失当的教育。
13到16岁是孩子常见的“逆反期”。“逆反期”的孩子,一方面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主要原因还是部分家长没有正确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寄予过高期望,管教干涉过多,让孩子无形之中背上很大的压力,以至于让孩子很反感。
“处于‘逆反期’的孩子,成人意识开始增强,感觉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渴求独立。同时,在经济上和社会能力上仍要依靠父母,这种渴求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使孩子的心理上经常产生冲突、混乱和不安。”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行为方式对抗父母或成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儿童。如对父母的批评和指责,不管正确与否,都表现愈来愈强烈的反抗情绪,故意与父母唱“反调”。
同时,大多数孩子的反抗是以潜在的形式出现的,如对父母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关心、不表态、无所谓的态度等。此外,有些孩子在“逆反期”的情绪表现,与父母、长辈的过度娇惯有直接关系。平时,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足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受到小小的打击,都会表现出很强的挫折感和对抗态度。孩子“逆反期”与家人的矛盾处理不好,很容易把注意力从学习转移到其他事情上,造成网瘾、早恋等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孩子性格扭曲。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孩子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理解、交流是关键不少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动不动随地吐痰,乱讲脏话,可是对孩子却是另一番要求,孩子常常会从心理上不服气。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老师,其日常生活中的良好行为方式可以直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要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逆反期,父母应该首先加强自身修养。其次,要多多理解尊重孩子。父母不要总是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对孩子有过高要求,切记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孩子,要学会尊重他们,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无论与孩子谈论什么问题,都要注意不指责、不挖苦,而是让孩子感觉你是在帮助他。另外,父母要时常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这一时期的孩子,很少与父母谈心,但是他们内心还是有很多事情想与父母来分享和交流的,他们需要父母的支持。父母要善于抓住孩子的这种欲望,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多征求他们的意见,多与他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