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心理健康知识 >子女成长 > 正文
孩子网络成瘾怎么办
近年来因沉迷网络,一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报道并不少见,因父母没有给钱上网而弑父杀母,因沉迷网络抢劫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家长为了孩子沉迷网络的问题头痛不已,他们似乎用尽了他们能想到的办法,然而却收效甚微。一些家长急切地寻找“理想”的网瘾治疗机构和方法,以期让孩子戒掉网瘾。面对形形色色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家长们却无所适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质疑。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让孩子远离网瘾”的呐喊。
我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曾接到一些家长的电话,他们不清楚什么是网络成瘾,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使用网络导致成绩下降或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就随便给孩子贴上“网瘾”的标签。有的家长问我,你们有没有让孩子强制戒除网瘾的机构呢?将希望过分地寄托在外在对孩子的矫治上,而忽略了家庭、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的判断标准、网络成瘾的类别是什么呢?
美国人金伯利.杨教授的标准为(8选5,具备其中5条,即可认为网络成瘾)
1、我会全神贯注于网际或在线服务活动,并且在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
2、我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线上才能得到满足;3、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并没有成功;4、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我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或是脾气容易暴躁;5、我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比原先意图的还要长;6、我会为了上网而甘愿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工作机会损失的危险;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我涉入网络的状态;8、我上网是为刻意逃避问题或试着释放一些感觉诸如无助、罪恶感、焦虑或沮丧。
由北京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出了中国新标准,该标准是纳入医学诊断体系的标准,将网瘾定义为一种精神行为障碍。标准一出,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对网瘾是否属于精神障碍众说纷纭,家长们很难接受精神障碍这样的诊断字眼。从科学上说,精神障碍与我们非专业人群的生活经验得出的疯子、神经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对此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新标准认为“如果个人平均每天用于非工作学习目的连续上网超过6小时,且符合以下症状标准超过3个月,即为“网络成瘾”。(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中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网络成瘾的类别分为如下几种:
1、网络游戏成瘾(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大类,尤以男性青少年多见,最困扰青少年、教育工作者);
2、网络色情成瘾;
3、网络关系成瘾(在网络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交友活动);
4、网络信息成瘾(漫无目的搜索信息);
5、网络交易成瘾。
网络成瘾是因还是果呢?有的家长将责任全部推到网络、网络游戏身上,认为都是网络、游戏的出现导致孩子发生了变化,事实果真如此吗?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互联网的出现让地球成为“地球村”,信息共享、交流近在咫尺,让人们生活变得更快捷和方便。同时不可否认,由于网络监管、青少年自身的自控力、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原因,网络在使用中夜出现了一些问题,似乎让一些家长觉得是洪水猛兽,谈网色变。在我看来,网络成瘾只是一种结果,治疗时需要针对原因进行,单纯地对孩子进行矫治,这是治标,很难戒断。没有家长的配合,没有家庭教育的改变,孩子很难真正从网瘾中脱离出来。
网络成瘾是心理上的,药物治疗针对网络成瘾伴发的疾病有效,但不能代替一切。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有效的治疗首先心理治疗。网瘾的辅导一定是家长、孩子、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的配合。
网络成瘾的辅导要点包括:(因人而异)
1、寻找网瘾背后的原因:最大技巧是找到孩子内心的需求点
2、培养替代性的兴趣点
3、增加个体自我价值感
4、积极寻求心理辅导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获得家长的配合,明确平日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发展高自尊、自我价值感,帮助孩子寻找快乐以及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电脑使用概念。